欢迎光临南京市安庆商会,
人文古迹
您现在的位置是:风土人情 > 人文古迹
淳厚的桐城民风民俗
来源:南京市安庆商会  发表时间:2016/3/24 12:12:07  点击:1275 次  

      桐城历史悠久,明清时中进士举人千余人。所谓“五里三进士,隔河两状元”、“父子双宰相,兄弟四翰林”、“文章甲天下,冠盖满京华”等均为地域桐城文化兴盛的真实写照。丰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桐城淳厚凝重的民风风俗。

      桐城的乡风民俗丰富多彩,精神上的,物质上的,且多积极向上、合拍于时代主旋律。春节,即农历正月初一,在桐城早餐多食挂面、五香炆蛋和丰糕,互道“恭喜发财”等吉语。双港、青草等地初二天始走亲访友,行拜年礼;大关、孔城、县城一带则遵从“初一不出门,初二拜新灵,初三拜母舅,初四拜丈人”的成俗。三月三,农历三月初三,古称上巳节,俗称鬼节。县人多在此日吃香蒿和米粉制作的蒿子粑,驱邪粑魂。三月三亦是荠菜花生日,乡村妇女多于此日采花插于鬓边,俗谓可免一年头痛头晕之疾。冬至,在农历十一月间,为民间传统祭祖扫墓之日。凡祖坟培土、修整、安碑等均择此日进行。县城及附近群众有在此日食南瓜粑的习俗。十番锣鼓,亦称“十番鼓”、“十番”、“十欢”,桐里又俗称“十番家伙”演奏时,演奏人员的服饰讲究整齐统一,腰间系彩带。夜间行进表演时,还装有各式花灯,如荷花灯、桃花灯等。

       而最引人注目和最具特色的诸多精神民俗中,要数“穷不丢书,富不丢猪”,它已成为桐城人生产、生活和人生一切方面的基本理念和操守。小孩出生洗三朝,接生婆搓小孩滚脸蛋时就唱这样的祝词:“滚滚头,中诸候;滚滚颈,乌纱圆顶;滚滚腰,骑马挎刀;滚滚脚,七抬八托”。接着,一周岁时就给小孩抓周,“抓起笔砚龙门进,抓起刀枪疆场奔,抓起算盘元宝滚,抓起扁担挑金银,七十二行人人做,行行都能出状元”。百姓理念是,不管孩子将来做什么事情,最好都要读书,只有学到知识,懂得如何做人,干什么事情才能干好。正如《桐家教儿经》所言:“勤读苦学知书理,学富五车天下行。纵然不把文墨就,也算知书识理人。读得书来无价宝,一事成来百事成。”所以孩子一到入学年龄,家庭再穷,哪怕揭不开锅,也要创造条件,把子女送进学校。在“穷不丢书”的人生信条影响下,桐城自明代始,结社讲学之风盛行,私塾书院遍布城乡。“城里通衢曲巷,夜半诵声不绝;乡间竹林茅舍,清晨弦歌琅琅”,就是当时读书景况的真实写照。

       富不丢猪,就是家庭再富,也不丢弃养殖家禽家畜,丢掉勤奋;穷没有关系,穷且益坚,更要勤劳发奋,节俭过日子,拼搏向上。勤俭敬业,清廉自律,是做人的根本。桐城人恪守这一理念,在物质世界里不断进取,不仅推进历史前进,同时也为读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。明清不少商贾尊贵读书求学、勤奋进取、由穷变富、事业有成的故事,至今仍在流传。

      桐城在特定地域优良的自然环境滋润,和非同一般的人文环境孕育与熏陶之下,自觉形成了厚重淳朴的地方民风:谦和之风、孝贤之心和真善之德。

谦和之风

      据《桐城县志》记载,清康熙年间老宰相张英家人与邻居吴家起了地界争执,家人修书希望由宰相做主解决这件事,没想到宰相回信诗一首:“一纸家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有何妨。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张家人立即拆墙让地三尺,吴家深感羞愧,也把墙退后了三尺,两家之间便空出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,后人称为“六尺巷”。桐城的六尺巷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,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。

孝贤之心

      桐城文化深受中国儒学传统的影响,对先贤的尊崇,早已渗透到桐城人的骨子里。讲学园巷以学命名,是对方学渐的纪念;市区用以纪念清朝老宰相张英礼让谦和的六尺巷;范岗镇的朱公村,因东汉大司农朱邑躬处节俭,死后归葬于此,祭祀络绎不绝,为纪念他取地名为朱公村;市区分别以方苞的号和吴樾的字命名的望溪路、孟侠路,这些地名都表现了桐城人对先贤的尊崇。即将推出的用以纪念施剑翘的黄梅戏《惊天一兰》,将对先贤的尊崇渗透到生活与艺术当中。

真善之德

       二零零六年,因连日暴雨,龙眠河水流湍急,突然有两个孩子落入水中,看见此幕的同安小学校长疏星,来不及想,便跳下去救人,恶浪无情,三人很快都被冲散。当人们救上三人时,发现英雄已闭上了双眼,身上衣服被拽烂,头部多处受伤,但双手还保持着向上托举的姿势!同样有着舍己助人精神的还有新渡永久村一个18岁的小伙子,胡健,在河南用自己的生命救了一个13岁的孩子。他用18岁的青春,以他本能的一跳和全力地托举,挽救了别人的生命,同时,也让自己的生命爆发出耀眼的光辉。这是深藏在每一个善良者内心深处的人性光辉!这些都是桐城人的骄傲,他们身上都闪耀着桐城人乐于助人的真善之德,是吾邑民风的最好体现。

上一篇怀宁小市自古就享有“长诗圣地”的美誉
下一篇土地供应计划出炉 基础设施用地增加江北河西宅地放量
[ 打印本页 ]   [ 关闭窗口]